云想衣裳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饰文化凝聚着华夏民族衣冠载道、彰显礼乐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元素之一。
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先民已成功将野生桑蚕列化为家蚕,随之发明的缫丝、丝织技术,使之成为精美的手工制品,构成了华夏服饰文化最重要的物质内核。先秦时,丝织品是沟通天地、彰显礼仪的重要物质载体。
两汉大一统盛世之下,服饰文化的泱泱汉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走向世界,丝绸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历经了南北朝时期多元文化的交融与重塑,由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多源头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时期平等容物、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下被整合成中华文化新的象征系统。
成都博物馆的“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集中了成都地区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丝路沿线文博单位,既有省级大馆的经典馆藏,亦整合了多家之前较少进入大众视线的地方中小型博物馆的精品文物。
展览以“一带一路”“民族融合”“技术与文化交流”等为主题思想,通过“丝路初开与汉锦西传”、“民族服饰的融合发展”、“织造技术与样式革新”等主题,表现丝绸之路上的多源头服饰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勾勒出一幅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延绵不断、欣欣向荣的绚丽画卷。
01
服饰文化
·唐 彩绘胡人牵骆驼俑。©庆城县博物馆
02
覆衣天下
--- 汉营西域 ---
早在先秦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已经存在。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凿通了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即后世的“丝绸之路”。
随着织锦技术和汉代服饰文化的进步,大量的汉代织锦等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大宗商品,成为汉文化向西域地区输出的重要物质载体。
·汉 塑衣式彩绘女俑。©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秦统并天下后,曾“兼收六国车旗服御”,但未建立完备的服饰礼制。两汉时,随着大一统政治体制的完善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加之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所提倡的衣冠制度得以全面贯彻,形成了具有汉文化特色的服饰体系。
“上下连裳,披体深邃”的深衣,就是当时普遍流行的服饰之一。至东汉永平二年(59),汉明帝揉合三代古制与秦制,重新制定了汉代服制。
--- 天下母锦 ---
随着两汉纺织业和服饰文化的发展,丝织品成为西域通往欧亚的商贸通道上最大宗的商品。其中尤以蜀锦最具代表性,对丝路沿线纺织业和服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官营丝织业的生产管理机构主要有三个:蚕室、织室和服官。蚕室负责原材料的供应,下设令、丞负责蚕丝的管理;织室负责生产制作祭服,汉初织室主要分为东织室、西织室,由东、西织室令、丞主管,皆属少府属官;服官主要负责成品监管等。
·西汉 印金银火焰纹纱。©湖南省博物馆
汉代丝织品不仅产量大,而且丝织品的品种繁多。丝绸品种有锦、绮、纱、绫、纨缣、绨、绢、缦、绣、缟。丝绸颜色有绿、绯、缥、綺、䋭、絑、纁、绌、绛、缙、綪、缇、縓、紫、红、繻、绀、纶、缁等。
·战国 龙凤相蟠纹绣。©荆州博物馆
西汉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以绮为绣地,织纹和绣纹交相辉映,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交替分布,飞鸟、云气与瑞草花卉连续紧扣,朱红、浅棕红、橄榄绿三色丝线绣出桃花纹与云纹,是为“乘云绣”,寓意“凤鸟乘云”,画面生动,华贵异常。
03
千山共色
南北朝时期,兵戈扰攘,政权更迭频繁,却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虽然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西域的贸易通道受阻,以成都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河南道却十分兴盛。
--- 五方杂处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服饰文化深受南方魏晋风度影响,同时胡服的一些样式特征也融入汉族服饰。胡人以汉装为潮流,汉人以胡服为时尚,构成了多元融合的主旋律。
·魏晋南北朝 楼堞对兽纹锦。©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狩猎图金“方奇”,其纹饰具有明显的域外风格。狩猎武士带有游牧民族的特征,有翼狮子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艺术因素,外框龙纹又是中国传统纹饰的代表,因此这件“方奇”成了丝绸之路上文化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者”。
·汉 镶宝石金冠饰。©内蒙古博物院
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争奇斗艳,中原工匠也积极迎合西域乃至域外地区的审美特点,生产出具有明显胡风的丝织产品,为盛唐服饰文化的绽放奠定了基础。
·晋代 龙形金项饰。©内蒙古博物院
随着汉锦、汉服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传播,中国内地工匠开始积极迎合西域乃至域外地区的审美特点,生产出具有明显胡风的丝织产品。至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融合的深入,物质文化交换以及人员的频繁流动,服饰文化呈现出多元共存的局面,也为盛唐服饰文化的绽放奠定了基础。
·前秦 紫缬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前秦 绯碧裙。©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神仙来客 ---
随着丝绸之路上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外来宗教也随之东传,异域神祇、珍禽瑞兽的形象开始出现在丝织品上,甚至成为服饰上的常见图案。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为彼此注入新鲜血液。
袄教,又称拜火教,产生于古代波斯,是较早传入西域的外来宗教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于高昌、于阗等地。祆教诸神通常为动物形象,常与联珠纹共同出现在丝路沿线发现的丝织品上。
·魏晋 云纹刺绣。©高台县博物馆
印度教是婆罗门教于4世纪前后吸收佛教、耆那教和一些民间信仰演化而成的,其宗教人物或故事出现在丝路沿线的织锦纹样中。
·隋唐五代 绮地翼马纹绣片。©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唐 翼马纹锦。©中国丝绸博物馆
西域地区是佛教东传的重要枢纽,区域内出土的大量带有佛教文化因素的丝织品,实证了佛教在东渐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 西域织锦 ---
桑蚕技术传入西域后,当地居民开始学习织锦方法,最初生产的绵线锦绦结构、纹饰与汉式织锦接近。后又出现了进一步模仿中原经锦的手工丝绵锦,图案样式大体有三类:无定式几何纹样、仿汉式织锦的云气瑞兽纹样及人物、动物和树木等组合纹样。
·隋唐五代 蓝绿地几何填花纹锦带。©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波斯锦和粟特锦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异域风格深受贵族喜爱,为了满足需求,中原织工开始仿制西方织锦的艺术风格,至唐代,仿制之风更甚。
粟特人生活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间的粟特地区,以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常以商贸为业,亦善于织锦。萨珊波斯帝国强盛时,粟特地区属于其东部,因此粟特锦的纹饰受波斯文化影响,以团窠对兽纹为主。
--- 胡锦初成 ---
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不仅为中华服饰文化对外传播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将桑蚕养殖技术和纺织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当地纺织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地区已经开始了丝绸生产,其丝织晶纹样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带有独特的异域风情,成为商品开始向中原地区输出。
·北魏 风帽陶俑。©宁夏固原博物馆
·魏晋南北朝 黄地几何动物纹锦马面罩。©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04
机杼新裁
唐代国力强盛,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在汉代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的,达到鼎盛。中国织造技术和服饰文化随着丝绸之路西传的同时,中亚的纬锦技术飞速发展,其织造技术为唐代中国工匠所吸收,出现了真正的束综提花机,在纹样上则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陵阳公样和大唐新样。
同时,随着丝绸之路民族融合的深入发展,西北民族服饰与中原农耕民服饰文化相互影响、交流、借鉴、融合,多元源头的复合型服饰文化被整合成为新的中华文化象征系统。
·唐 宝花纹锦袍。©中国丝绸博物馆
--- 经纬之变 ---
·唐 红地刺绣圆珠纹绫袋。©甘肃省博物馆
·唐 褐地刺绣花卉绫袋。©甘肃省博物馆
--- 大唐新样 ---
唐代织锦纹样在云气纹、鸟兽纹、文字图案、几何形纹等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吸纳、融汇外来文化,在融合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了由走兽纹为主向写实花鸟纹的演变,充实了织锦纹样的内容,为后世的纺织纹样创作拓宽了思路,是中国织物纹样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唐 罗地宝花纹绣片。©甘肃省博物馆
·辽 蓝色绣花罗荷包。©内蒙古博物院
--- 胡汉并行 ---
唐王朝对外来的衣冠服饰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采用胡汉双轨制。祭祀、政治活动等重大场合需着正统的汉式服饰,而一般场合以及日常所穿常服则吸收了南北朝以来流行的胡服元素,将之与华夏传统服饰相结合,创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饰新风尚。
·唐 彩绘黑人俑。©庆城县博物馆
·唐 团窠联珠花树对鹿纹锦帽。©中国丝绸博物馆
·唐 彩绘俑。©庆城县博物馆
05
衣冠王国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服饰文化渊源流长,是古代中国礼制观念、伦理习俗、审美情趣的综合体。唐代服饰承秦汉、魏晋之风,收丝路沿线诸国之美,可谓百美尽呈,深刻影响着东亚地区的服饰发展面貌,并对宋、明服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就了中华民族“衣冠王国”的美誉。
·唐 花兽人物纹绣片。©中国丝绸博物馆
--- 唐风东渐 ---
唐代,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中原纺织技术和丝绸制品向今日本、朝鲜半岛地区输出,对当地纺织业和服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 团窠宝花纹褐锦衫。©甘肃省博物馆
·唐 三彩粉盒。©洛阳博物馆
--- 宋承唐制 ---
宋代服饰在样式上多承袭唐代,同时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在服饰风格上相对内敛、素雅、低调。不同于唐朝的宝花、对鸟、对兽等热闹纹样,宋代绣纹多为写实的花鸟题材。
·南宋 烟色梅花罗绣彩花边单衣。©福建博物院
·宋 金耳饰。©洛阳博物馆
--- 衣冠载道 ---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便“诏复衣冠如唐制”,始终将服饰制度的确立作为巩固江山社稷的重要举措。明代服饰上承汉、唐、宋 元服饰基本形制,突出了品秩有别、服饰有等的特点体现着衣冠载道、彰显礼乐的文化内涵。
吉服指用于时令节目、婚礼、寿诞、筵宴等各种吉庆场合的服装。吉服最典型的装饰是采用云肩、袖襕和膝襕. 常用纹样包括蟒、斗牛、飞鱼、麒麟、凤、鸾、仙鹤等祥禽瑞兽图案,并大量运用妆花、织金、刺绣等技艺,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明 大红色四兽朝麒麟纹妆花纱女袍。©山东博物馆
明代官服是服饰文化体系中礼文化的代表和典范。它分为朝服、祭服、公服、常服、忠静冠服等,突出了“见服能识官,识饰而知品”的特点。
·明 蓝色织金麒麟方补棉袍。©山东博物馆
明代日常起居服饰等级差异较小,以追求流行风尚为主。明前期较为简洁,中后期经济繁荣促使人们审美观念趋向多元,服饰款式日趋繁多。男子常戴巾帽,服装款式以道袍、直身 贴里、曳撒、裕护、襴衫等,明代女子常服款式以衫、袄、裙、比甲等为主。
06
展览信息
成都博物馆的“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服饰文化发展、变迁的解读,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在民族融合中的不断发展,彰显中华民族作为“衣冠王国”的艺术成就。
展览包括中国丝绸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福建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西安博物院、庆城县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盐池县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等来全国11个省、3个自治区、1个直辖市的20余家文博机构的186件/组珍贵文物,通过丝织品、服饰、陶俑、画像砖等。
延伸阅读:
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发现中医之美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
内蒙古文物菁华展——长城内外皆故乡
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华夏之华
中国传统财富文化展——富贵长春
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福寿文化
故宫敦煌特展——敦行故远
亚洲六国文物特展——大美亚细亚
古代服饰文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成都博物馆、文博圈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